为什么有的人会迷之自信?
▲「迷之自信」与「学霸叹气」背后的认知心理学
©️
字幕:明白知识
你一定在生活中见过这类人:有很强的优越感,自我感觉极好,自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能力超群,有时甚至到了狂妄自大、吹嘘自己的地步。
可要稍认真点与这样的人对话,便会发现,在他们自认为「擅长」的领域,也许只是一塌糊涂、漏洞百出,他们或许根本啥都不懂。
对于这种现象,我们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词:「迷之自信」。
另一方面,我们又会发现,学霸在考试后,总觉得自己「发挥失常」、「考得不好」。而当成绩出来时,往往会证明他们之前的自我否定是多余的。于是,学霸因为对自身的低估,导致其他人将其评价为「虚伪」:明明考得好,非要说自己考得不好。
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一些熟悉的面孔?
其实,无论是「迷之自信」的人,还是考后叹息的学霸,或许都不是真正有意夸大或低估自己。科学研究告诉我们,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,是因为我们多数时候都不太能正确评估到自己的能力。
这种看似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,背后有着人类共同的心理认知特性。
学理上,这被称作「邓宁—克鲁格效应」(Dunning-Kruger effect),也译为「达克效应」。美国大选期间,美国媒体经常用邓宁-克鲁格效应来研究川普的自信。
2017年5月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(The New York Times)专栏作家戴维·布鲁克斯(David Brooks)在观点与评论版面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当世界被一个幼稚鬼领导》(When the World Is Led bya Child)的文章。他在文中写道:
「川普不仅试图欺骗别人。他的谎言是用来建立一个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他可以在片刻之间就感觉良好,并且轻松自如地自欺欺人。因此,他堪称邓宁-克鲁格效应的历史纪录保持者——这个现象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同时也没有能力认识到自身的无能。」
(Trump is not only trying to deceive others. His falsehoods are attempts to build a world in which he can feel good for an instantand comfortably deceive himself. He is thus the all-time record-holder of the Dunning-Kruger effect,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incompetent person is too incompetent to understand his own in competence.)
01.
美版「掩耳盗铃」
邓宁—克鲁格研究,要从上方视频中提到的一桩美国银行抢劫案说起。
1995年,美国匹兹堡,一位名叫麦克阿瑟·惠勒(McArthur Wheeler)的男子抢劫了两家银行。与其他穷凶恶极的抢劫犯不同,惠勒没有头套「黑丝」,也没有其他任何伪装,而是大摇大摆走进银行的。
他在走出银行的那一刻,冲着摄像头发出「迷之微笑」。
如此猖狂的劫匪,当晚就被警察抓住。在被逮捕的那一刻,惠勒感到震惊,困惑不解:我「隐藏」得如此完美,怎么还会被发现?
原来,惠勒在抢劫时,在脸上涂了很多「柠檬汁」。因为柠檬汁被用来制作「隐形墨水」,所以惠勒相信,如果他在脸上涂了柠檬汁,摄像头就再也「看不见」他了。所以,他就可以冲着摄像头肆意地嘴角上扬了。
对此,警方也感到震惊,困惑不解:这厮有精神病史?或者吸毒了?
真真切切的美国现实版「掩耳盗铃」。
▲惠勒抢劫银行时,将柠檬汁涂在脸上
©️
惠勒只是一个健康的普通人,既没有精神病,也没有吸毒。
这起案件引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·邓宁(David Dunning)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·克鲁格(Justin Kruger)的注意。联系到生活中的案例,邓宁与克鲁格认为,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与人们的「认知心理」有关。
02.
认识自己,真难
邓宁与克鲁格展开了几项针对性的实验研究。他们以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为实验对象,分别从幽默(Humor)、逻辑推理(Logical Reasoning)、语法(Grammar)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能力认知测试。
在第一项幽默测试中,实验选取了65名康奈尔大学本科生及30组笑话。
实验首先邀请了8名美国专业喜剧演员对30组笑话进行幽默等级评估,评估参数从1(一点也不好笑)到11(非常好笑),并将8名喜剧演员的评估参数以数学方法统计处理,得出30组笑话幽默等级的标准参数。
随后,实验要求65名本科生以同样的方法(1到11)来评估这30组笑话,并与之前确定的标准参数对照,最终得出65名学生的测试成绩。
在揭晓每位学生的实际得分之前,邓宁与克鲁格让每位参与者预先评估出自己在这次测试中的总排名(预估能力值)。
出人意料的是,这65名学生均认为自己的得分会高于平均水平。
邓宁与克鲁格将参与者的实际得分与预估能力值百分位化,绘制出一张相关函数图。
▲预估识别幽默的能力与实际测试分数函数图。竖轴数值的百分位越高,代表实际得分或预估能力值越高;横轴以四分位数分割,即以统计学方法,按实际能力将65名测试者分为四等份,其中底层四分位(Q1)代表实际能力最低的一组测试者,Q2、Q3、Q4以此类推。
(图片编译自: Kruger, Justin; Dunning, David (1999). "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: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'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-Assessments"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.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77 (6): 1121–1134. )
函数图中,实线代表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预估能力值。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,整条实线都在50个百分位之上,也即是说,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。
虚线则代表所有参与者的实际测试分数,它与预估能力值真是「相去甚远」。
从函数图可以分析得到,实际能力最低的一组测试者(Q1),其预估能力值与实际分数差值最大。即是在某一领域中,越是「无知」的人,对自己的估值就会越高,造成「狂妄自大」的现象。这里的无知是指相对无知,因为测试者均为康奈尔大学本科生,有一定专业知识,此函数图限定在测试者所拥有的一定能力范围内。
随着实际能力的增加,我们会发现,预估能力值与实际分数之间的差值会越来越小。即人们在不断地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后,就会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更加准确。
有趣的是,当横轴到达顶层四分位(Q4,实际能力最高的一组)时,我们又发现,这些相对最优秀的测试者,却低估了自己的实际能力:与Q1至Q3不同,他们的预估能力值是低于自己实际测试分数的。
这张图便很好地揭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认知现象。但因为幽默可能与审美一样,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,标准也不是完全确定的,所以实验还需要考虑标准测试下的情况。
接着,邓宁与克鲁格又做了第二项关于逻辑推理认知能力的实验,逻辑推理题目有着相对确定的答案。
第二项实验共找来45名康奈尔大学本科生,并从法学院入学考试(LAST)指南中选取20道题目作为实验测试题。
与第一次实验不同的是,由于这些题目均有着确定的答案与分值,故在实际测试分数揭晓前,参与者不仅要像第一次那样评估出自己的能力值,还要确切地评估出自己的得分。
这比第一项幽默测试更为严谨。因为由预估总排名而得出的预估能力值,其数值可能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:一是测试者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能力;二是测试者高估或低估了其他测试者的能力。
但是测试分数的预估,只会受自我认知的影响,不存在与其他测试者相互比较的因素。
实验结束后,邓宁与克鲁格得出了这样一张函数图:
▲预估逻辑推理的能力与实际测试分数函数图
(图片编译自: Kruger, Justin; Dunning, David (1999). "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: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'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-Assessments"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.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77 (6): 1121–1134. )
这一函数图再次印证了第一项研究所得出的数据相关趋势,但是在具体数据的折线表现上稍有波动。比如,在第一项幽默测试中,整条预估能力值折线都是不断上升的,而在第二项逻辑推理测试中,Q1至Q3的数据折线是呈下滑趋势的。
但是整体上,结论依旧不变:所有人的预估能力值均在50个百分位(平均水平)之上;Q1的预估能力值与实际测试分数差值最大;在一定范围内,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,对自己能力认知的差值越小;在Q4中,相对优秀者会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图中,测试者的预估能力值在整体上是要高于自己的预估测试分数的。这即表明,在与其他人进行排名比较时,这些测试者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更优秀。
之后,邓宁与克鲁格又进行了第三项语法测试及一系列后续补充实验,对一些问题的侧面与细节进行了更详细与严谨的论证,结论前两项的研究数据没有出入。
03.
你能认知到你的认知吗?
如果我们要从这一系列复杂的数据中抽取一个核心概念的话,那就是「元认知」(Metacognition,又译「后设认知」)。
元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,简单说来即是「对认知的认知」。比如,一个人对他对物理学的认知(掌握多少物理学知识)这件事是如何认知的,他怎样认知自己的物理学实际能力,这就是元认知。
邓宁-克鲁格的实验表明,人们的元认知技能往往是有缺陷的。这会误导人们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评估,就如实验中所表现出的那样。但是,拥有不同知识或技能程度的人,元认知的偏差会表现出不同的数值。一定范围内,无知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,且元认知偏差较大;相对优秀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,且元认知偏差较小。
这就是「迷之自信」与「学霸叹气」的真正原因。
如开头的视频中所展示的,研究者将邓宁—克鲁格效应形象地绘制为一张曲线图:
▲邓宁-克鲁格效应示意图
曲线图表明,人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或技能领域中,起初是一无所知的,当他刚刚获得一点知识后,自信心程度便会爆棚,以高坡度直线上升。而当学习者掌握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,便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自信心程度持续下降,直至学习者知识技能达到平均水平时,自信心程度跌至最低点。
一旦越过这最低靡的心理阶段,随着知识技能的不断进步,学习者的自信心便会重新建立,并达到一个最良好的认知状态。
当然,这项研究也并非完美无缺。邓宁与克鲁格也承认,他们的这项研究是有局限性的。
邓宁—克鲁格效应是一种相对趋势,表示人类认知心理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趋势特性,它并非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得到最直观的体现。元认知能力也不是人们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唯一原因,自私的性格、忽视他人的倾向等都能造成认知的偏差。
另外,在某些特定领域,认知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剥离的。如篮球教练对篮球运动的策略与技巧有很好的认知,但他却未必会自己扣篮;艺术鉴赏家有很好的艺术感知能力,但他们也未必能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件艺术品。
邓宁—克鲁格效应并没有告诉我们「人们总是不知道自己多无能」这一悲观现象。相反,它提醒我们,只有不断地学习与进步,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,更加明白这个世界。
比如,在日常的学习中,我们出现了自信心不足的低靡情绪,这是怎么回事?结合邓宁—克鲁格效应曲线图,或许我们能更加科学地为学习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学习策略。
世界是奇妙的,人心也是奇妙的。当你感觉到自己什么都会时,对不起,可能是你什么都不会;当你感觉到自己还差得很远时,也许,你差得并不远。
1999年,邓宁与克鲁格将他们的这篇研究论文《无能与无知: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》(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: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'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-Assessments)发表在美国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》(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)上,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。
一年后,2000年,这个研究就获得了著名的「搞笑诺贝尔奖」(Ig Nobel Prizes)心理学奖项,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学领域的「重大」研究成果。
「搞笑诺贝尔奖」设立的目的,是想要「嘉奖」那些「不能也不应被重复」(that cannot, or should not, be reproduced)的研究发现。有意思的是,「搞笑诺贝尔奖」的颁奖嘉宾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。
邓宁和克鲁格的获奖理由是「表彰他们对察觉不到自己无能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自大的研究」(也即二人论文的副标题)。
为了纪念邓宁-克鲁格效应,「搞笑诺贝尔奖」的主办方《不可思议研究年鉴》(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)还将这个研究编辑制作成一个迷你歌剧,在「不可思议歌剧院」进行中表演。
▲邓宁-克鲁格之歌 ©️ Improbable Research
可以说,邓宁和克鲁格的研究获得「搞笑诺贝尔奖」,是「实至名归」。它不仅在研究内容上引人发笑,也在研究结果上引人深思。
这项研究在学科上属于「认知心理学」,它揭开了那些人类身上奇怪而又有趣的现象。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的心理机制,逐渐不再神秘。「我是谁」这样的问题,似乎也能得到一个新视角的回答。
欲明白世界,先明白自己;明白自己,不妨从邓宁-克鲁格效应学起。■
▽欢迎阅读更多往期精彩文章▽
「明白知识圈」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。在这里,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,参与投票、打卡学习,与一流名师互动。
每周直播,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,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。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,链接认真、有态度的学友,分享知识见解,让灵魂对话,让智慧生发。
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,来甄选认真的学友,全年50场明师直播,仅收49元。同时,「明白知识圈」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,无需任何理由,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。
您是认真的学友吗?来加入「明白知识圈」吧!扫描下方海报即刻加入「明白知识圈」!
——— / 来,测测你的底线 / ———
现实世界中,我们往往都能遇见一种人,他们自我感觉在某一方面能力超群,但实际上却很可能在「能力超群的领域」表现得一塌糊涂。那么,在你看来,川普这样一个「迷之自信」的人吗?
答完题,再来「明白知识」公号后台留言互动吧。按照选项顺序,请留言「自信A」,「自信B」,以此类推至「自信E」。你的留言,有可能得到「明白」知识店铺的优惠券,也可能遭到降维打击!所以,留言需谨慎哦